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官方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15338778581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研报告 >

2024心理健康行业研究报告节选 (附完整报告下载)

发布日期:2024-08-12  浏览次数: 364
      

前言


在这个纷繁复杂、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我们的内心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职场的压力到日常生活的忙碌,从人际关系的纠葛到自我价值的探索,心理健康已成为我们每个人不可回避的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已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助力,更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基石。

 

心理健康,同躯体健康相对应,指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谐一致、与外部环境适应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包含情绪体验、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认知效能、适应能力五大维度。从医学诊断的角度,当心理状态异常且有病理症状时,则称作精神障碍。近年来,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相关的政策体系及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心理健康产业得到自上而下的扶持和助力。

 微信图片_20240812180955.png 

心理问题的主要困扰

 

当参与心理评估的用户提及自身所面临的主要困扰时,焦虑、无意义感、抑郁是其希望解决的Top3问题。其Top3的困扰是:抑郁、焦虑、情绪失控。有研究指出,在临床表现上,抑郁和焦虑常常同时出现。第一位的焦虑可能反映了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压力和不确定性。挑战性的生活事件、职业压力、以及社会和家庭压力等都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症状。而无意义感可能反映了一种对生活目标和价值的迷失感,这可能与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目标、职业方向或个人意义的探索受阻都有关。

 

微信图片_20240812180958.png


心理评估自评


心理评估用户在抑郁上的不健康程度最高。

 

在心理评估用户完成的心理健康自评量表中,不健康程度最高的前5大类别表现分别是:抑郁、 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其他(如睡眠问题)、偏执。

 

 ◆抑郁问题:高抑郁水平可能与用户普遍面临的抑郁困扰相关。抑郁可能与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困扰等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用户的整体心理健康。

 

 ◆强迫症状:强迫症状的高水平可能反映了用户应对焦虑的一种方式。这可能是对其他困扰(如人际关系、 抑郁)的一种应对机制,但其本身也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人际关系敏感:高人际关系敏感度可能与用户在人际关系中经历的挑战相关。这可能与社交焦虑、自我认同问题等有关,影响用户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情感体验。

 

微信图片_20240812181001.png


心理评估测评

 

心理评估用户中, 超过半数人都有中度及以上的抑郁或焦虑症状

 

调查显示,在参与心理评估的用户所完成的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中,半数以上的用户,都处在中度及以上程度的抑郁或焦虑状态中。这表明抑郁和焦虑在受调查群体中是相当普遍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尽管自评量表并不完全代表最终的专业评估和判断,同时参与心理评估的用户已是较明确的处在某些情绪或心理困扰中的群体,但这一结果仍然表明,我们需要增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迫切关注,更多地开展大众心理健康教育,在去污名化的同时提高大众对抑郁和焦虑的认知,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同时社会各界还需要持续提供更广泛、更易获得的心理健康服务,为大众打造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微信图片_20240812181004.png


心理咨询帮助

 

在心理咨询理论中,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准确评估被视为咨询过程的关键第一步,这有助于确立咨询目标和计划,也有助于咨询师和来访者在后续建立更好的工作联盟关系。对平台参与心理评估用户的调查也发现,其寻求心理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梳理和定位自己的心理问题,其次是判断是否需要专业的帮助, 再次是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微信图片_20240812181007.png

 

心理健康来访者的平均咨询次数


来访者的平均咨询次数稳步增高, 5次以上的中长程咨询亦稳定增长。

 

2020-2023年,机构的咨询来访者单年平均咨询次数从10.8次提升至12.7次。同时,观察2021-2023年来访者的咨询次数分布,5-20次、20次以上的中长程咨询都有增长。

 

来访者的咨询次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咨询的目标、主诉问题、咨询师的流派和风格、咨询师的专业水平等等。研究也证明,中长程的咨询对于处理复杂的心理问题、实现持续性的心理成长是有效的,心理咨询的效果可能在咨询结束后还会继续存在。

 

微信图片_20240812181010.png

 

国民心理健康问题评估

 

国民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关注度不断攀升。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急速加剧,国民心理压力大大增加,群众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微信图片_20240812181013.png


心理咨询来访者占比

 

咨询来访者整体学历偏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接近9成, 月收入6千-2万元的来访者占比最多。

 

心理咨询来访者整体呈现高学历、高收入的背景。本次调查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来访者占比近9成,其中本科学历占比50%,硕士学历占比36.2%,博士学历占比3.7%。在来访者中,月收入1-2万元的来访占比最高,其次是6千-1万元、2-5万元月收入的来访者。

 

 更高水平的心理咨询服务和咨询师可能收费较高,而较高收入人群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高水平的服务,为此支付更高的费用。对于服务机构和心理咨询服务提供者来说,制定灵活的收费策略、提供不同价格档次的服务, 以及在未来考虑提供医疗保险覆盖等方式,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不同经济状况的人群的心理健康需求。

 

微信图片_20240812181017.png

 

心理咨询来访性别分布

 

咨询来访者中女性占比稳定在近8成, 同时性别多元群体始终存在。

 

2021-2023年,心理咨询来访者的男女性别比例始终保持平稳,女性作为咨询用户的主体,总体占比近8成,男性保持略高于2成的比例。来访者男女比例的悬殊,在国内外的心理咨询行业中都普遍存在, 这可能与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健康观念、社会压力和刻板印象等因素都相关。

 

同时,心理机构为来访者提供了【男性】【女性】【其他】三个性别选项,一直有小比例的来访选择【其他】。这可能反映了他们不认同传统的性别标签分类,或者表示其身份认同在性别范围之外。在心理咨询中, 性别认同探索、性别身份等议题一直长期存在,心理专业人士在这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以确保他们能够为来访提供细腻、包容和专业的支持,同时减少刻板印象、消除歧视,促进社会对性别多元性的理解。

 

微信图片_20240812181020.png

 

心理咨询来访者的年龄与行业分布

 

20-40岁的人群是咨询主力, 并集中分布在学生群体、互联网和文化教育等行业。

 

在机构的咨询来访者中,20-29岁和30-39岁这两大年龄段在服务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行业分布上来看,来访者主要集中在学生群体、互联网/IT/通信行业、文体教育、金融行业。

 

上述两个年龄段是个体成年后,在教育、生活、职业生涯等维度的关键发展时期,困难和挑战重重。学生群体面临学业压力、未来职业规划的不确定性,以及人际关系的挑战。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2021-2022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也显示,在成年人群中,青年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25-34岁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2.3%。


微信图片_20240812181023.png

 

心理咨询的人均费用

 

近三年咨询来访者人均单年花费近6500元, 单次咨询费用分布非常多元。

 

2018-2023年,机构的咨询来访者单年平均费用稳定在5000-6500元之间,近三年的人均费用保持在近6500元。来访者平均费用的稳步提升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咨询服务质量的提升、来访者愿意为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持续投入等等。

 

在单次咨询费用的分布上,调查结果显示,300-700元的单次咨询费用是多数来访者的首要选择,来访者可能更倾向于综合评估自身的财务情况、咨询费用的经济实惠、咨询目标等各种因素来进行选择。


微信图片_20240812181027.png

 

民众的心理健康认知

 

尽管民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但很多人对心理健康和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认知率仍比较低,缺乏防治知识。我们仍面临着心理健康服务供给相对不足、供需失衡,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的客观挑战。例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转岗居多,无法更好保证人员的能力和资质。

 

微信图片_20240812181030.png

 

心理健康咨询主流方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视频咨询逐渐成为主流的咨询方式。

 

区别于传统的地面咨询机构,以简单心理机构为代表的新一代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在创建之初就为来访者提供了视频咨询和面谈咨询两种形式,但面谈咨询一直是更为主流的咨询方式。2019年后,视频咨询迅速发展, 自2020年开始已经稳定地超过面谈咨询,占比超过60%,成为用户选择的主要咨询方式。

 

近些年技术的进步也使得视频咨询变得更加流畅可靠,允许用户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咨询师进行远程会话,这使得用户更容易找到符合他们需求的专业咨询师。叠加当下中国心理咨询服务资源分配不均、大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爆发等各种因素,视频咨询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依然是普遍的主流咨询方式。

 

微信图片_20240812181033.png

 

我国心理咨询企业注册量

 

微信图片_20240812181036.png


我国精神科医生数量缺口

 

由于精神疾病慢性、长期、致残等特性,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巨大的破坏力。41%的抑郁症学生曾因疾病而休学,全球每年有70多万人因抑郁症而自杀身亡。

 

截至2021年底,我国精神科医生数量为6.4万,仅占全国医师数量1.49%。精神障碍患者人群庞大,精神卫生人才却存在较大缺口。

 

 2021年,我国每10万人口有精神卫生执业(助理)医师3.64名,但与高收入国家每10万人口精神科医师7.9名仍有较大差距。

 

 2021年,我国每10万人口精神病床位数54.7张,Noture相关研究认为,每十万人口60张精神病床位是最佳情况。

 

 我国精神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根据2022年复旦大学医院研究所发布医院排名,可发现排名前10的精神科医院,其中7所位于东部省份。

 

微信图片_20240812181040.png

 

心理健康行业市场需求

 

心理服务需求激增,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数字化加速发展。目前我国精神心理疾病临床诊疗面临着患病率高、患病人群庞大的巨大挑战,但目前国内抑郁症的就诊率仅9.5%,仅5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得专科治疗。

 

微信图片_20240812181044.png

 

心理健康的发展策略


心理健康服务手段不断丰富完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在政府领导下,我国精神心理健康服务不断丰富和完善,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各地通过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倡导大众科学认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对健康的影响;消除公众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引导心理异常人群积极寻求专业治疗;诸多企业为职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培训。同时,政府加大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干预力度,积极开展各类群体心理筛查,干预关口前移。通过加强心理热线服务,加快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社会心理服务与网格化融合等措施,推动并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微信图片_20240812181047.png

 

心理健康行业未来市场规模预测

 

2021年,全球心理健康市场规模为4,013.1亿美元,预计在预测期内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3.5%。商启咨询预计,2028年全球心理市场规模将达5105.8亿美元。根据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30年我国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商启咨询预计,2028年中国心理健康市场规模达到9.8亿元。


微信图片_20240812181051.png

 

END 

商启1000+行业研究报告 为投融资赋能

微信图片_20240812181055.jpg

查看更多 >>

推荐报告